打呼噜什么时候需要重视?哪些情况暗示睡眠出现问题

不少人把打呼噜和“睡得香”划上等号,尤其在中老年男性群体中更为常见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如果伴随憋醒、呼吸暂停或白天异常困倦,它可能提示睡眠出现问题。长期不加以关注,可能影响心血管与代谢健康。那么,打呼噜到底算不算病?哪些情况下值得特别注意?听医学观点怎么说。

打呼噜是病吗

答案并不是绝对的,需要结合表现来看。

若只是偶尔出现,如疲劳、饮酒、仰睡造成的短暂响声,没有呼吸中断,多属于生理性状态。调整生活方式后通常会好转。

但若打呼噜伴随反复呼吸暂停、夜间突然憋醒、白天精神不佳等情况,就可能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OSAHS)有关,这是一种被许多人忽略的慢性睡眠问题。

什么情况下打呼噜是“病”

1.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(最常见)

由于肥胖、鼻中隔偏曲、扁桃体肥大等导致气道变窄,睡眠时气流容易受阻,引发打鼾与呼吸暂停。每晚可反复出现几十次甚至上百次,每次数秒以上,造成间歇性缺氧。

2. 中枢性睡眠呼吸暂停

大脑调控呼吸的信号出问题,导致呼吸肌未能正常工作,多见于心衰或脑部损伤后的人群。

3. 混合型

同时具备阻塞性与中枢性两个特点。

若长期存在上述情况,可能带来以下影响:

心血管负担加重:高血压、心律不稳、心梗或中风风险上升。

代谢影响:更容易出现血糖紊乱或脂肪代谢异常。

认知状态下降:出现注意力减退、情绪波动等问题。

安全隐患:白天困倦增加交通与意外风险。

打呼噜对身体的影响

1. 干扰睡眠质量

打呼噜会造成气道振动,若伴有呼吸暂停,更会让睡眠反复中断,难以进入深度睡眠。即便睡了足够时间,也可能感觉疲惫,对精神状态产生影响。

2. 增加心血管压力

频繁憋气导致夜间氧气下降,交感神经持续紧张,让血压、心率波动。长期如此可能提高中老年人或有基础问题人群的风险。

3. 影响白天表现

睡眠质量下降会让人精神不集中、反应迟缓、记忆力下降,还可能在开车或行走时出现突然困意,增加安全隐患。

打呼噜该怎么办

1. 调整睡眠姿势

尽量采用侧睡,可减少舌根和软腭后坠,帮助改善气流通道。有人会在睡衣背后缝一个小口袋放网球,以避免翻身仰睡。

2. 改善日常习惯

保持健康体重,避免颈部脂肪挤压气道;减少烟酒摄入,烟酒会造成黏膜刺激;睡前避免咖啡因,规律作息,让呼吸道保持更放松的状态。

3. 及时就医检查

若出现明显的憋气、呼吸暂停或白天强烈困倦,需要进行专业睡眠监测,以确认是否存在睡眠呼吸暂停。若被判断为睡眠相关问题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呼吸机或评估是否需要其他方式干预。

打呼噜并不一定是病,但绝不是“睡得香”的象征。当身体发出信号时,更需要重视隐藏的风险。关注睡眠质量,及早采取措施,才能守护长期健康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