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季如何科学预防中暑?实用防暑指南及重点人群提醒
随着气温不断升高,特别是在三伏天期间,中暑成为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。中暑不仅会引起头晕、乏力,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。老人、儿童和体质较弱的人群更需格外注意。那么,我们应如何科学地预防中暑呢?
科学预防中暑的方法
1. 合理安排出行与活动时间
尽量避免在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这一高温时段外出。如必须出门,应规划好路线,尽量选择有遮阳的区域行走,减少在高温环境下的活动时间。避免进行长时间的剧烈运动,如爬山、跑步,户外活动时应适时休息,前往阴凉处降温。
2. 适当防晒与穿着搭配
外出时应佩戴宽边遮阳帽和太阳镜,裸露皮肤涂抹SPF30以上的防晒霜,减轻紫外线直射。穿着上以宽松、透气、吸汗的棉质或亚麻衣物为佳,浅色衣物能反射阳光,帮助身体散热。
3. 及时补充水分和营养
养成定时饮水的习惯,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。每次饮水量以100-200毫升为宜,可选择淡盐水、绿豆汤、酸梅汤等饮品,既补充水分也补充电解质。饮食应以清淡、易消化为主,多食用蔬菜、水果和粥类,减少辛辣和油腻食品,避免肠胃负担加重,影响散热。
4. 保持环境凉爽与空气流通
室内应保持空气流通,开窗换气。条件允许时可使用空调或风扇,将室温控制在约26℃。没有空调时,可在地面洒水或放置冰块,通过蒸发降温,避免长时间处于闷热、不通风的空间。
5. 准备防暑用品和应急措施
家中及随身可备藿香正气水、风油精、清凉油等防暑用品,熟悉使用方法。出现轻微不适时及时使用,并注意观察中暑早期症状,如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,发现异常应迅速采取降温措施,防止症状加重。
重点关注的高风险人群
1. 老年人
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减弱,器官功能逐渐衰退,且多患有高血压、心脏病等慢性疾病,部分药物影响排汗,增加中暑风险。夏季应减少外出,保持室内适宜温度,家人需关注其身体状况,提醒及时补水。
2. 婴幼儿
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未成熟,散热能力弱,且无法自主表达口渴和不适。家长应避免给婴幼儿穿过多衣物,防止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,外出时做好防晒和补水,注意观察是否有烦躁、哭闹、面色潮红等中暑迹象。
3. 户外工作者
建筑工人、环卫工人、快递员等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,容易产生热量积累。此类人员应合理安排作息,遵循“做两头、歇中间”的原则,适时休息,携带防暑用品和饮用水,间歇性到阴凉处降温。
4. 慢性疾病患者
患有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及肥胖等慢性病的人群,身体代谢和循环功能可能异常,耐热能力较低。应按规定服用药物,定期监测健康状况,减少高温暴露,出现不适应及时就医。
预防中暑需要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,针对个人情况采取适当措施。特别是高风险群体应加强防护,才能有效降低中暑的发生,保障健康度过炎热夏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