捉鱼会不会感染食脑虫?感染风险和常见传播方式要注意

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,又被俗称为“食脑虫”,是一种少见但危害极大的微生物,主要存在于温暖的淡水环境中。它可以通过鼻腔进入人体,引发严重的脑部感染。这让不少人好奇,像捉鱼这样的活动,会不会带来感染风险?

捉鱼是否可能感染食脑虫

在理论上,确实存在感染的可能,但实际发生的几率非常低。

这种寄生虫多见于高温季节的湖泊、河流、温泉等未经过消毒的水域中。当人接触到这些水体时,如果水进入鼻腔,病原体可能会顺着嗅神经进入大脑,诱发原发性阿米巴脑膜脑炎。这种病发展迅速,死亡率极高。

但在日常捉鱼的过程中,只要避免让水进入鼻腔,感染几率几乎可以忽略。与游泳、跳水相比,捉鱼时身体大多不处于浸没状态,相对更安全。

常见的感染路径有哪些

1. 接触未经净化的自然水体

天然湖泊、池塘和温泉等可能存在食脑虫,一旦进入鼻腔就可能引发风险。尤其是长期未维护的水域,在高温环境下更易滋生微生物。

2. 水体进入鼻腔黏膜

当人潜水、洗脸或进行冲鼻操作时,如果使用的是未经处理的水源,水中的病原体可通过鼻腔黏膜附着并逐步侵入体内。

3. 在污染水域游泳

在未经处理的淡水中游泳、潜水或跳水,特别是天气炎热时,病原体活性较高,一旦鼻腔进水,感染可能发生。

4. 用不洁水源冲洗鼻腔

有些人喜欢在过敏或感冒时冲洗鼻腔,如果使用的水源没有消毒,就有可能将食脑虫带入体内。

为了降低风险,应避免在不明水质的自然水体中游泳或潜水。如需清洁鼻腔,应使用干净或经消毒处理的水源。若接触水源后出现发热、头痛、恶心等异常反应,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评估。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