肿瘤类器官培养怎么做?关键步骤与应用揭示
2025-03-27 16:47
肿瘤类器官培养是一种高度模拟肿瘤微环境的先进技术,广泛应用于药物筛选、个性化改善及癌症机制研究。其核心流程包括组织获取、消化分离、基质包埋和培养维持,每一步都直接影响类器官的生长和实验结果的可靠性。
1. 肿瘤组织获取
肿瘤样本可来源于手术切除标本、穿刺活检或动物模型。为确保细胞活性,组织需新鲜保存,避免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或干燥环境。
2. 消化分离:单细胞或细胞团制备
- 机械法:通过剪切、研磨等方式物理分离组织,适用于部分较脆弱的肿瘤类型。
- 酶消化法:常用胶原酶、胰蛋白酶等分解细胞外基质,使组织解离成单细胞或小细胞团。消化后需离心清洗,去除残留酶,避免影响后续培养。
3. 基质包埋:模拟3D肿瘤微环境
- 常用基质:Matrigel(基底膜提取物)、胶原蛋白等,提供类器官生长的三维支架。
- 操作要点:基质胶需提前固化,再将肿瘤细胞均匀混入,形成类器官结构。
4. 培养维持:优化生长条件
- 培养基:基础培养基(如DMEM、RPMI-1640)配合胎牛血清(FBS)、生长因子、抗生素等添加物。
- 培养环境:37℃、5% CO₂恒温恒湿培养箱,定期换液并观察类器官生长状态。
5. 应用前景
该技术能高度保留原发肿瘤的生物学特性,助力抗癌药物筛选、个体化改善策略制定及肿瘤耐药机制研究,为精准医疗提供可靠模型。